“大学习大调研”活动获奖文章选编之四
时间:2018-11-09 来源:市委办公室
分享到:

  一项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扶贫产业

  ——关于对我市艾草种植及产业发展的思考

张永军 史大青

  艾草产业在我市已悄然兴起,种植面积达2.26万亩,部分县区有较好反响。8月13—15日,市委办信息调研室联合市农业局,走进艾草种植面积较大、产业发展情况较好的商城县、新县、罗山县、平桥区,对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一、艾叶产业在国内发展和市场行情介绍

  艾草,别名:香艾、艾蒿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国内艾产业发展最早的地方,一是湖北蕲春的“蕲艾”,“中国艾都”。依托李时珍中医文化,种植面积达10万亩。有加工企业387家,开发品种700多个,已有4家蕲艾关联企业成功上市上柜,计划到2020年,实现单一艾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等国。二是河南南阳的“宛艾”,“艾草之乡”。依托张仲景中医文化,种植面积约6万亩。有加工企业300多家,家庭小作坊800多家,开发出6个系列、100多个品种,预计到2018年艾产业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200亿元。产品远销日、韩及欧洲多国。发展较好的还有安阳市汤阴县伏道镇,依托扁鹊中医文化,打造“全国特色艾草小镇”,种植面积达万亩以上。

  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提升,绿色医疗、养生保健的流行,我国中草药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艾产业的治病保健功能在日韩等国倍受青睐,坊间有灸疗“发端于中国,开花结果于日韩”之说。艾产业市场前景广需求大。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艾叶年需求量至少6万吨以上,干品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

  二、艾草产业在我市发展情况

  (一)种植加工情况

  近几年来,我市艾草产业发展受蕲春、南阳的影响较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市艾草种植面积约2.26万亩,其中平桥区8000亩、商城县4000亩、罗山县3289.5亩、新县3000亩、息县1850亩、淮滨县1000亩、固始县800亩、浉河区200亩。目前,除潢川、光山外,其他县区均有种植。

  我市艾草加工企业尚处初加工期,从作坊式的小厂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的,创业人员多为返乡创业人员和长期从事中草药相关产业的人员。发展较早有3—4年,大多为近两年发展,规模较大的艾草加工企业有两家。一是信阳艾尔康实业有限公司。位于平桥区工业城,成立于2011年,注册资金1000万,年加工艾叶5000吨,主要产品有艾条、艾柱、艾绒等,为国内大厂提供原料,产品出口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二是信阳市申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位于罗山县潘新镇岳城村,目前公司已建成1000余亩艾草种植基地,购置年产250吨的艾草加工生产线两条。

  此外,从事艾草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商城县创丰家庭农场(自有基地500亩、带动群众种植2000亩)、新县家兴家庭农场(自有基地200亩、带动群众种植100亩)、罗山县花果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自有基地100亩、带动群众种植100亩)、平桥区勤川种植专业合作社(自有基地20亩、带动群众种植160亩)等。

  (二)我市艾草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

  1.种植成本

  艾草的人工种植以根茎分株进行无性繁殖为主,也可用种子繁殖。一般根茎繁殖在9—11月份进行,种子繁殖在3月份播种。种植艾草属于一次性投资,种植后可收割4年,4年后若要再种植,对老根茎进行分根即可。据调查,多以根茎繁殖为主,当年种植一亩艾草成本约1300元(种苗500元,人工400元,肥料200元,整地200元),之后由于不需要种苗,种植成本降低至800元。

  2.艾草产能

  秋冬季9—11月种植艾草的,次年3月初根茎萌发,4月下旬采收第一茬,一般每年收割4茬,每公顷每茬采收鲜产品11250—15000千克。当年栽苗种植艾草的,当季成苗,可在当年6月、8月、10月收获三茬,一栽可定三年。当年栽的一年生艾草一般亩产干叶可达300千克左右;二年生、三年生艾草一般亩产干叶500千克左右。

  3.经济效益

  据相关资料显示,艾叶2016年价格为7.5—8元/千克,2017年回落到6—8元/千克左右。按艾叶价格7元/公斤计算,当年种植艾草每亩毛收入约为2100元,扣除生产成本1300元,每亩可获纯收益800元。二年后,每亩毛收入约为3500元,扣除生产成本800元,每亩可获纯收益约2700元。

  4.种植增收带贫模式

  一是种植户自种。专业合作社、企业为种植户(散户)提供种苗、技术管理及保底价收购等服务。该模式主要是通过保底收购的方式带贫,农户种植积极性大。如商城县创丰家庭农场,自有基地500亩,带动群众种植2000亩。二是“合作社+基地+种植户”模式。对土地进行流转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根据种植规模大小,对基地进行补贴,农户土地入股收益。如新县已将艾草种植列入特色产业(中草药种植),种植100亩以上,每亩一次性奖补200元。三是务工增收。目前,艾草种植机械化程度低,除草、施肥、收割等需要大量劳动力,如申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吸收附近群众(多为留守妇女)在基地务工(拔草),务工费每人每天约70元。

  三、关于艾草产业发展的思考

  艾草在栽培、生产、储藏、加工过程中没有三废污染,有利于绿化当地环境,保护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和水质,符合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要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产业市场需求大。但艾草产业是否适合信阳农业发展,调研中多数群众反映,种艾能走进寻常百姓家。

  (一)发展优势

  1.地理优势。艾草喜温润、怕水浸,适生于丘陵坡地,信阳多浅山丘陵地带,全年雨量丰沛,日照充足,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较长,生态环境优越,为发展艾草种植创造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

  2.品质优良。资料显示,长江三峡一带和大别山、伏牛山一带野生艾草品质高。信阳地处大别山腹地,艾文化久远深厚,野生艾草资源丰富,艾叶品质与蕲春县所产的“蕲艾”品质相当,属同一区域的产品。

  3.科技优势。如位于罗山县潘新镇的信阳市申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与信阳农林学院、河南农大等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并借鉴国内其他艾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大力开展产品的生产和研发。

  4.较适合农村留守人员种植。一是管理粗放。艾草适应性强,对土壤和水分要求相对较低,生产种植技术简单,病虫害较少,易于管理。二是投资小见效快。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劳动强度不大,周期短,当年种植,即可见效益,能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三是风险小。据艾农介绍,艾叶存放越久质量越好,价格越高,如果三年以上的艾叶陈品,利润可提高20%左右。俗语说“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拜”,说明艾越陈药效越好。所以,农户不存在货卖不出去的担忧和风险。四是可利用土地多。荒山荒坡也可栽种,房前屋后都可利用,还可在林茶梯带间作,发展空间巨大,效益可期。如新县一贫困户老两口,开荒坡地5亩、加上自己生产用地共约10余亩,利用野生艾草分根种植,在基本没有什么成本的情况下,当年头茬艾草收成6000余元。

  综上,发展艾草产业,我市有一定优势,但如何实现老百姓认为的走进寻常百姓家,以我市目前的发展状况和环境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1.没有引起相关领导关注,产业整体缺乏规划。我市艾草种植及产业发展基本上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尚未引起政府足够关注,行业发展引领严重不足,顶层设计和产业扶持政策相对滞后。调研中发现,除新县政府有给予一次性奖补的政策支持外,其他县区暂未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2.没有一家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呈无序状态。目前,我市艾草产业大多数按初加工商品低价销售给南阳市或外省一些艾草加工企业,企业生产规模不大,多是小微企业,主要靠仿制、贴牌产品生存。企业合作不紧密,缺乏龙头引领,行业信息、新技术、新成果等不能共享。产品没有统一质量标准,大多是自定或沿用其他企业标准。

  3.没有进行文化挖掘,宣传力度不够。蕲春、南阳、汤阴的艾草发展,均依托当地医药名人、名医,文化先行。我市艾草文化久远,文化挖掘引领方面尚未行动。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自己的品牌,信阳本地市场尚未打开。

  4.没有形成产业深加工,产业链条短。目前我市艾加工企业多是半手工作坊式加工,生产标准低,科学研发滞后,专业人员匮乏,艾草产业整体上缺少精品和高附加值产品。

  毋容置疑,我市艾草产业发展起步晚、时间短,与周边产业兴盛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但我市艾草产业是群众自发发展起来的、已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优势的新兴的扶贫产业,理应积极面对,加大调查研究,做好顶层设计,科学发展定位,让艾产业根植于寻常百姓家。

  (三)工作建议

  1.加强学习,搞好产业规划。建议由市农业部门牵头,组织人员到国内艾产业发展好、“种艾脱贫”经验成熟的地方,加强学习借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三条主线,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群众融入”理念,搞好艾产业综合评估和产业布局规划。

  2.深度挖掘,拓宽产业市场。加强我市艾文化历史渊

  源的挖掘和提升,加大艾文化宣传力度,打造信阳艾草产品知名品牌,提升在国内外知名度。

  3.延长链条,提升带贫能力。将艾草种植加工与产业扶贫深度融合,大力培育龙头企业,走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的路子,提升带动能力和产业活力,助力脱贫攻坚。

  4.出台政策,鼓励技术创新。政府出台政策,采取奖励、财政扶持等方式,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强企业间联合,拓宽市场渠道,提升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