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做强特色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效
时间:2018-12-17 来源:新县县委办
分享到:

  2018年8月省政府批准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新县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首批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脱贫后,新县深入挖掘特色产业优势,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做优特色农业、做强乡村旅游、做大涉外劳务,在增强造血机能上下功夫,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

  一、做优特色农业。一是突出绿色发展。设立1000万元特色农业奖补资金,实施“四个一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重点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油茶、茶叶、中药材、淮南猪等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与文化、旅游、互联网、休闲养老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特色化、绿色化。支持新林、绿达等龙头企业向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以需定产、以绿增效。“新林玉露”被认定为国家驰名商标,绿达山茶油、丰食源食品、华隆茶业打入国际市场。是创新产销对接。以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为契机,加强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连锁超市、电商企业以及京东、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打造以“新县味”为特色的农特产品上行品牌,“绿达山”牌茶油通过美国FDA认证,新林茶业公司获得“中国茶业行业百强”称号,实现了农特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电商化,让农产品“种得好,卖得好”。三是完善利益联结。大力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计划,新培育省市级特色农业经营主体12家、农村经纪人3个、特色农业品牌4个。加快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按照“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48家规模以上龙头企业、189个产业扶贫基地,与已脱贫群众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仅山茶油一项产业就带动4000余户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山茶花带贫模式”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广泛报道。二、做强乡村旅游。一是明晰发展定位。突出乡村旅游整合红绿古资源、融合一二三产业的重要作用,持续推动全景化建设、全要素配置。打响“九镇十八湾”乡村旅游品牌,突出“一村一特色、一镇一主题”,注重关联村落的整体规划、连片打造,形成乡村“旅游群落”,构筑以点带面、辐射全域的乡村旅游布局。二是引入工商资本。出台加快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和乡村民宿管理办法、评定标准、奖励措施,设立1000万元旅游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投融资平台,与河南省文旅控股集团开展战略合作,投资50亿元实施“旅游+特色小镇”项目,实现政府筹资、招商引资、市场融资、民间注资“多轮驱动”。三是延伸产业链条。推进“旅游+农业”,开发山茶油、蒸青茶等旅游商品180多种,实现了产品变礼品,催热旅游“后备箱经济”;推进“旅游+文化”,开发民俗文化体验、传统文艺表演、红色文化教育等文化产品,实现传统文化活化保护、革命文化传承创新;推进“旅游+生态”,建成大别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大别山露营公园,先后承办国内外体育赛事10项。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带动1.2万名已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今年10月份在成都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上,新县做了典型发言。

三、做大涉外劳务。一是整合职教资源。深化职教改革,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在培训模式上灵活创新,成立全市首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心,整合扶贫、人社、教育等部门的技能培训项目资金,推广新型学徒制、“双元制”职业培训,培养合格工匠队伍。二是开展订单培训。开展机器人焊接、汽车驾驶、高铁乘务、建筑工程等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增强群众的“造血功能”,帮助306名已脱贫群众成建制转移到国外就业,人均年增收9.5万元。紧盯用工需求,开展家政、旅游等领域技能培训,打响了“红城月嫂”“红城管家”品牌,接受家政培训的贫困群众人均月收入达8000元以上。三是支持返乡创业。出台《新县就业创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在脱贫攻坚中推进产业、就业和创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10多项政策措施,确定种植、养殖、旅游服务等11类重点支持的产业,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微型产业,全县有5700余户已脱贫户发展有特色产业,返乡创业人员累计创办经济实体7800多家,带动2.2万名已脱贫群众稳定就业。

  新县县委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