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村“三留守”问题的“戴畈模式”
时间:2021-04-01 来源:中国社区报
分享到:

  “红马甲”+“夕阳红”+“小红星”

  —— 破解农村“三留守”问题的“戴畈模式”  

  戴畈村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属于大别山腹地,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一个小村庄。近年来,戴畈村年轻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在村庄生产生活的主要群体是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为主的“三留守”人员。

  面对实际情况,2018 年以来,信阳市民政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把“三留守”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尝试从民政工作的视角展开调研,把脉问诊,用绣花功夫和工匠精神,探索出“红马甲”+“夕阳红”+“小红星”的“戴畈模式”,走出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小切口、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系统破解农村“三留守”问题的新路。

  并联:找准“三留守”群体“结合点”

  戴畈村找准“三留守”群体结合点,把留守妇女视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发挥她们中坚力量的作用。既照顾了留守老人、照护了留守儿童,又为留守妇女蹚出了一条就业路,增加了她们的收入。

  从居家养老服务入手放大“夕阳红”

  戴畈村率先成立了村级老年人协会,通过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将分散的老年人集中起来,使老人在组织中获得能量。戴畈村老年人协会规定,凡是本村 60 岁以上的老人自动成为老年人协会的成员。

  在需求方面,老年人协会把分散的老人集中起来,老人的需求被组织化的表达。在供给方面,老年人协会按照实际养老情况,采用分类供给、因人制宜的服务措施,有针对性地使用资金,实现了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化对接。老年人协会还依托自身的平台作用,对外承接行政资源,对内整合村庄资源,实现了二者的高效整合。

  戴畈村实时推出养老积分制度,老年人进入社区参与活动每半天可积一分,积分可在慈善超市兑换物品,也可兑换服务,此举旨在吸引老年人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

  在戴畈村,老年人群体被区分为重点服务对象和一般服务对象。重点服务对象包括 80 周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 60 周岁以上重度残疾人,以及 60 周岁以上存在特殊困难的老人(包括“五保”老人)。重点服务对象由政府免费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一般服务对象是重点服务对象之外的其他老人,可以免费享受理发、送生日蛋糕和老年人协会提供的公共服务。

  从留守妇女就业入手激活“红马甲”

  为发挥留守妇女的作用,戴畈村从本村富余劳动力中精心选拔了 8 位素质高、人品好的留守妇女,设立了专门的孝心护理岗位,聘请她们为本村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形成一支具有乡村特色的养老服务队伍。

  为了调动起护理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戴畈村加大对她们孝心的宣传,还授予她们“孝亲敬老之星”“优秀孝心护理员”等称号,进一步强化了护理员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她们不仅在家孝敬公婆、尽心照料子女,且积极投身村庄公共事务,深受群众信任。

  戴畈村实行政府公益岗与孝心护理岗两岗合一的措施,以此来保障护理员的基本收入。当地政府定期会为护理员开展各种培训知识,既能增长见识,还可以提升她们的个人能力。

  从留守儿童关爱入手培育“小红星”

  戴畈村成立了新县小红星儿童关爱中心,每周一、三、五为儿童服务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设立四点半课堂和图书室、儿童影院等满足儿童需求。图书室开放时,由有活力的老人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同时,留守儿童关爱中心还开办儿童餐厅,为儿童提供免费早午餐,极大节约了家庭养育孩子的成本。

  在学习方面,信阳市民政局儿童福利院帮助小红星儿童关爱中心引入“瑞吉欧”教育法,对留守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把本地老师送出去学习,把专家请进来培训。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定期不定期帮助留守儿童与外地、国外务工的父母进行视频通话。

  此外,戴畈村还为每个孩子建立成长档案,图文并茂地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当父母务工返乡或孩子离开中心后,把档案作为礼物赠送给父母。

  串联:架构“三留守”服务“新矩阵”

  解决“三留守”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架构“三留守”服务矩阵系统破解“三留守”难题。

  “看得见”:建立“三留守”服务设施

  2018 年起,信阳市民政局多方筹措资金,在箭厂河乡建成全省第一家“三留守”服务中心,分时段为全乡 4000 余名“三留守”人员提供服务。

  戴畈村推动党建工作融入养老服务,发展出了“党建引领养老”的双线运行管理模式:一条线是“基层党组织 - 村党支部书记 / 驻村第一书记 / 支委委员 / 老书记 - 党员 - 群众”,另一条线是“老年人协会 - 老年人协会会长 / 副会长 - 孝心护理队 - 老人”。在双线管理体制的明确分工下,老年人协会实行三级网格化管理。老年人协会还开设账户,可独立承接养老服务资金,成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主要对接平台。

  在成立“三留守”中心党支部的基础上,戴畈村孵化并委托“新县小红星儿童关爱中心”和“新县三红社区服务中心”两个社会组织运营,并制定了“三留守”人员关爱实施办法、老年协会章程等各项管理制度,做到所有“三留守”人员有基本信息台账、有定期探访制度、有关爱活动场所、有关爱联系人。

  此外,在日常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上,将每月 9 日、19 日、29 日确定为敬老日,集中为一般服务对象开展精神慰藉上门服务;将每周二、周五确定为敬老活动日,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经络通”:搭建信息网络平台

  戴畈村采用“互联网 + 养老”的模式,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和手机 APP,由老年人协会将老人的服务需求直接发送给孝心护理员,护理员完成一次服务后,APP 自动记录服务轨迹。根据每月导出的服务数据,老年人协会定期为护理员结算服务报酬 , 提高护理员的家庭收入和工作积极性。

  信阳市民政局筹资建立了信阳市四级养老服务体系信息平台、信阳市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等一系列“线上 + 线下”平台。2018 年 12 月 建 成 运 行“12349”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2020 年,正 式 启 动“智 慧 养 老 2.0 升 级 版”,投 入194 万元,建设市、县、乡、村四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平台,着力打造集老年人基础信息数据库、养老服务行政管理平台、养老服务机构监控平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实时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智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

  针对养老服务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有限的现状,信阳市政府批准并出资设立全省首家社会福利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为集民生领域投资与资产管理、养老、儿童、培训教育、殡葬服务等为一体的投融资平台。

  “有温度”:注重乡村文化重塑

  村庄熟人社会中保留的邻里互助、亲属网络、人情交往等,在老人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不可取代。为此,戴畈村确立了“在熟人社会中养老托幼”的工作思路,将“三留守”服务工作与村庄社会资源有效结合,建立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三留守”服务模式。

  戴畈村利用少量资金来撬动村庄内部资源,充分动员村庄内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等,将村庄里的非正式支持力量进行组织与转化,利用留守妇女提供“三留守”服务;吸纳与整合熟人社会的社会性资源,形成“熟人服务”的工作机制;通过多层次动员体系维护孝心护理员队伍的稳定性。

  村庄中亲密的人际关系、丰富的社会资本、完善的基层组织、农村的土地制度以及富余劳动力等都构成了解决“三留守”问题的重要资源。戴畈村在有益尝试和大胆创新中,发现了农村“三留守”的“村庄视角”和“熟人社会视角”,为破解农村“三留守”难题找到了新思路。

  互联:形成“三留守”工作“大合唱”

  围绕建立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戴畈村以实施“堡垒工程 ”为牵引,树牢支部核心引领作用,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总思路,营造全民参与“三留守”工作的浓厚氛围。

  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动作用

  在落实“三留守”服务工作中,戴畈村以党建工作创新为突破口,将党组织的工作机制嵌入到“三留守”服务工作中,切实发挥了党组织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对“三留守”服务工作的引领作用,乡党委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村党支部书记、老书记、党员等构成了“三留守”服务工作的核心主体和关键力量。

  利用基层党组织的工作优势,戴畈村把党建工作体系贯彻到老年人协会工作中,形成“党建引领养老”的双线管理模式,激发党员的身份意识,树立养老服务的责任观念,进而对村党支部进行思想上的整合与动员。

  此外,在每月主题党日和党支部大会上,不断加大对党员的思想宣传教育,转变党员和干部对养老工作的态度,再利用党员做好群众的思想疏导工作。同时,让有孝心和奉献精神的党员担任服务队伍的负责人,带领留守妇女深入到老人家庭中,用实际行动来服务群众、教育群众,改变群众。通过发挥党员的积极带头作用,调动起留守妇女服务参与村庄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最终形成了服务队伍的凝聚力。

  加强政府引导重塑“三留守”服务工作新秩序

  戴畈村在资源投入的过程中,适当拨付公共资源来调动村民自我服务的积极性,践行了“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理念。在养老服务方面,政府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养老从家庭内部的私人养老事务外溢出来,并纳入社会治理的范围,积极引导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模式过渡。

  面对留守妇女,当地政府充分融合了孝心护理员的双重身份优势,通过正面典型示范与负面行为教育的方式,实现对群众的有效约束,进而转变风气,重塑养老新秩序。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激发社会内生活力

  为掌握老人的真实需求,戴畈村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的充分调研,并为老人建档立卡。在服务中,戴畈村制定分类服务方案,以老人的需求满足为工作中心,由此形成了“到群众中找需求”的工作方法。不仅要求护理员在工作中积极发现老人的需要,及时回应,还要求乡村党员干部定期走村入户,倾听老人诉求。

  戴畈村倡导留守妇女参与养老服务,让她们在服务过程中体验到深刻的价值感,由此来激活她们的内在动力。

  戴畈村引入社会公益组织专业化服务理念,与郑州市比邻、恩夕、信阳市祥和社工等专业社工服务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引导社会参与支持“三留守”工作,坚持社区、社工、社会组织的“三社联动”机制,推动社会组织间的深入学习交流,促使本土化的社会组织迅速得到提升。

  戴畈村还积极挖掘并调动本土潜在资源,发挥外出务工人员、本地乡贤、成功企业家等作用,亲邻睦友、守望相助,让“自家人”服务“自己人”。

       (记者 陈丽英    通讯员 陈孟辉)

     

 释放“三留守”模式“正能量”

  信阳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周 强

  戴畈村的做法实现了“三留守”服务工作在村庄层面的“操作化”,建立起一套符合农村实际的“低成本、高效率、就地化、全方位”的“三留守”模式,推进了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

  戴畈村的经验效果最显著的地方是实现了“低成本”服务“三留守”,以较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满足了老人儿童的基本生活需求,让困难老人、儿童得到妥善的照料,提升了老人、儿童的生活福利,有效地弥补了家庭养老托幼的缺位,极大地缓解了家庭照料压力。

  戴畈村的做法让老人儿童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妥善的照料。在村庄熟人社会提供养老托幼服务,不用改变老人儿童的生活环境,还能延续家庭养老托幼的价值,有效地弥合了传统养老托幼方式与现代化养老托幼服务供给方式之间的内在张力,实现了养老托幼服务工作的在地化转化,破除了外部养老力量落地的多重阻力,极大地提高了养老托幼服务的质量,符合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戴畈村的经验效果还在于通过留守妇女就地就业,激活了村庄的内生动力,实现“三留守”资源向社会治理能力的转化,达到村庄善治的目标。

文图来源:《中国社区报》(2021年4月1日)

编辑: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