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峥嵘,立当下使命。7月10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洛阳暑期实践团走进“中共洛阳组”诞生地纪念馆,开展党史追寻、文化调查等活动。
1921年,游天洋、白眉珊等进步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火炬,在洛阳机务段建立起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它的成立,使河南工人阶级有了明确的斗争方向,更让河南乃至中原地区的共产党人追寻到了来时的路,真正成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职工干部探寻初心的红色阵地。
阳光下,纪念馆门前的党徽熠熠闪烁。实践团成员怀着肃穆和敬畏的心情,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依次参观了“黎明曙光 思想觉醒”“工运怒涛 陇海风暴”“初心启航 烛照前行”“薪火相传 铸就辉煌”四个展厅。
站在复原的陇海铁路罢工指挥部旧址前,手指抚过斑驳的木桌,仿佛能看到到百年前革命先辈在此激烈讨论的场景,感受到百年不息的赤焰热血。“这面墙上挂着的《工人周刊》原件,纸张已经发黄卷曲,但上面‘劳工神圣’四个字依然清晰有力。”实践团成员邓竣文不禁感慨道,“前辈们就是用这样的刊物唤醒工友们的阶级意识,信仰的力量令人震撼。”
展柜里一件满是补丁的工人制服引起了实践团成员的好奇。讲解员介绍,这是当年罢工委员会负责人白眉珊穿过的衣服,衣服上的每一处补丁都在诉说着工人们的艰苦生活。但是,正是一群衣衫褴褛的工人,在党的领导下迸发出了改天换地的力量。实践团成员阅读着先辈们亲笔写下的罢工宣言,触摸着他们用过的简陋工具,汲取着藏在这些文物中的“信仰的力量”,把红色基因真正融入血脉。
在纪念馆一楼的展厅,实践团有幸遇见了来自洛阳铁路局的党员前辈,并展开了交流。这是青年党员与党员前辈之间一场关于信念、关于信仰的对话。前辈们目光温和而有力,给实践团成员讲述了陇海铁路大罢工的故事。
当年的铁路工人,每天工作16个小时,却只能领到半袋面粉的工钱。1921年11月17日,洛阳机车厂洋人工头无故开除工人引发罢工,李大钊派罗章龙指导,全线瘫痪迫使当局答应14条诉求并免职洋总管,罢工取得了胜利。1921年12月,游天洋和另外两名铁路工人一起面对党旗宣誓,成立了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这是陇海铁路工人大罢工的产物和结晶。
在东六展厅,有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中共北方区委和劳动组合书记部专门组织陇海铁路工人在郑州为游天洋召开追悼会,并送上了“是绮瑰磊落之生,生当媲诸禹墨;为劳工运动而死,死有重于泰山”的挽联。
“以前觉得党史很遥远,今天才明白革命火种就在我们脚下燃烧。”园艺林学学院园艺2301班熊浩哲在听完这段峥嵘岁月后感慨道。如今,洛阳地铁已纵横180公里,高铁通达全国。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坚守初心,来到中共洛阳组纪念馆重走红色征程,通过重温革命艰苦岁月,在信仰光芒的照耀下,踏上新的奋斗征程。
在研学途中,实践团成员通过访谈和问卷报告的方式,调查了纪念馆内工作人员和一些党员前辈对洛阳的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态度,发现大家对此颇为关注,并且已经在传承与保护传承方面做出了表率:通过沉浸式党课等创新形式,积极推广洛阳非遗与红色文化,并且积极带头参与非遗技艺体验和文化数字化保护。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共洛阳组是中原大地的红色地标,也是激励青年建功新时代的精神动能之一。触摸历史脉络,牢记初心使命,实践团将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感悟红色精神,明确前进方向,汲取奋进力量,让革命先辈的理想之光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文:李钰晖
图:李钰晖 张 岑